辽宁大连较早的农村家庭光伏发电站建成
其他标题告诉我们欧洲陷入恐慌或者它打击、传播、加剧甚至控制了市场。
银行体系危机后世界或许发生了变化,但是公众被指导对威胁做出反应的方式还没有改变。北极冰罩或许还没有融化,但是银行已经面临实际上的熔毁了。
有人希望我们相信现在的情形验证了他的预言。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已经警告这个星期核爆炸已经出现,然后预测英国将感受到最糟糕的放射性尘埃。一个德国分析家警告银行海啸的风险,而英国自由民主派财政部发言人文斯·凯布尔(Vince Cable)要求应该大幅度削减利率以防止银行海啸。(吴万伟 译)没有哪次金融危机比遭遇恐慌产业干预的危机更糟糕的了。它不再是对于想象的威胁的简单感情或者反应,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习语,通过它我们表达对于世界运行状况越来越不自在的意识。
人们常常忽略警告或者至少试图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具体情形对它们做出反应。在当前经济危机中被过多使用的两个词可能就是恐慌和恐惧了。正确地估计这比率难于登天,而这比率之下怎样分配也有决定性:同样的高比率,集中于一家借钱机构与分多家借钱机构,事发起来的效果不一样。
没有可靠的资料能让我大概地估计目前美国的借贷╱资产比率为何,但读到一项报道,说七年来美国的总借贷款额上升了三倍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是对自己的看法或分析比较满意,虽然专家们对实情无疑比我知得多。商业机构发行的债券当然有风险。以这比率看浮沙,一个要点是我们不要把没有按出去的资产算进去——没有借钱的房子的价值不要算进这比率去。
读报道,通过那些所谓衍生工具,衍生出来的债券或类似的借贷纸张方式有多种,而又可以买保险的。我不认为读到的报道一般可靠,希望我是被误导了。
远高于一,等于下面满是浮沙,在浮沙上走一失足沉得快。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当然最可靠,虽然其它国家的政府债券因为破产而烂帐出现过。有两点,其一是当年不同的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以金或银作货币本位,一个大国金融事发,通缩于是传染到整个地球去。其二是中国带动起来的产出发展,今天是地球性的,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美国再没有当年那么举足轻重了。
一般而言,以同一房子向几处借贷(即second and third mortgage),其借贷╱资产比率是不会高于一的。这样一来,企业资产的真实所值,与衍生出来的借贷款项,可以把我提出的借贷╱资产比率提升至远高于一了。房价下跌至八十万,安全。房子一百万,按七十,跟着再补按或加按(second mortgage)十万,共借八十,借贷╱资产比率是零点八。
我认为互相得益的协助是存在的。他们传来不少关于这次「大事」的报道或分析。
但如果拿着七十万借据的人把借据按出去给第三者,借五十,市价百万的房子的总借额是一百二十,借贷╱资产比率是一点二,高于一,不安全。十月十四《金融灾难的核心问题──与贝加商榷》。
何况美国的资产市值还在下降,这比率会再上升。按上按,一路按上去,次贷扩散开来的借贷╱资产比率究竟有多高呢?听到的当然远高于一,有说几倍,有说高达八十倍。这些报道有出入,不容易加起来,打天才波容易见笑天下。问题是一手转一手的借法,不是补按,而是按上按,土地注册上房子只有一个债主,看似安全,但上述的借贷比率可以升得很高,大家供息相安无事,房价下跌只一方断供可以是灾难。这些报道一般有问号,但如果是对的话,资产总值何来上升三倍多呢?没有抵押借钱的资产不能算进去,上述的借贷╱资产比率一定上升了很多,虽然逻辑说不一定高于一,但下赌注是赌远高于一的。不是说一个经济的借贷╱资产比率低于一,其金融体制绝对安全,也不是说高于一早晚闯祸,但这是安全度的简单看法,可靠性高。
一间市值一百万的房子,按出去借七十万,借贷与资产的比率是零点七。我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但这一趟,天可怜见,下笔时有点闪闪缩缩。
我可能错吗?逻辑不会错,但如果事实在重点上错了,逻辑怎样对也没用。这次由次贷引发起来的金融风暴,跟三十年代不同之处是没有昔日那么大的传染性。
严格来说,从经济整体看,如果上述的借贷整体与抵押的资产总值高于一,这个经济的金融市场算是有浮沙。美国的城市发行的债券差很远,因为那里的城市一般用上有限公司的法律成立,宣布破产容易。
借贷收缩历来头痛,何况来日方长也。这就是本文要说的金融浮沙的下面了。说比较满意,因为提出了两个理论架构:把费沙的利息理论修改一下的架构(见九月二十三)与双层合约的理论架构(见十月十四)。中国应该独善其身吗?不应该,但要在「先」善其身的前提下才考虑协助。
十月三《经济学者的反对信》。进入 张五常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华尔街风暴 。
是的,借贷╱资产比率是金融市场的浮沙指数。事实的对或错,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借贷与抵押资产的比率。
房价跌至六十万,借者断供,贷者收回房子,亏十万,可以继续追讨但是连续不断地把全球威胁戏剧化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上个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社会高峰会(WSS)进行的研究显示,至少最近,多数人对于日常生活的问题看作比大的全球威胁更严重。
这样的恐慌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该害怕什么的故事,他们的积累性影响是要让我们对未来更加紧张。世界社会高峰会报告《大城市的恐惧》试图抓住世界上十大重要城市的恐惧经验。所以电视上坚持认为恐慌是人们非常自然的反应,就像认识到恐惧是自然反应一样。确定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危言耸听者的影响总是很困难的。
多数人说他们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55.3%),有几乎四分之一的人(24.3%)把自己看作乐观主义者。一个德国分析家警告银行海啸的风险,而英国自由民主派财政部发言人文斯·凯布尔(Vince Cable)要求应该大幅度削减利率以防止银行海啸。
在全球经济不安全的时刻,社会需要的是汲取积蓄的力量和坚定信念。从这个调查中可以得出的重要一点是恐惧言论比恐惧导致的行为更普遍和广泛。
大部分人拒绝扮演专家指定的角色:如好莱坞灾难片中演员的表现。这种自我意识的爱恋并不意味着人们比从前更胆小了,只不过表达了他们应该这样表现而已。